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对建筑品质要求的提高,我国建筑规范也在不断升级。特别是框架结构作为现代建筑中常用的结构形式,其技术标准也在不断优化和完善。以下将揭秘我国框架结构新标准的几个关键点:
1. 预应力技术引入
新标准引入了后张法预应力连接技术,将预制框架分为不同抗震等级,以满足不同抗震需求。这包括:
- I类框架:适用于8度及以下抗震设计。
- II类框架:适用于8度至9度抗震设计。
- III类框架:适用于9度及以下抗震设计。
2. 创新连接节点
新标准提出了螺栓-预应力混合连接节点和一次灌浆工艺等创新方案,旨在优化施工精度与效率。这些创新措施有助于:
- 提高施工效率:工厂预制构件精度高,现场装配减少湿作业,工期可缩短30%-50%。
- 降低成本:集中预制减少材料浪费,降低建筑垃圾和碳排放。
3. 材料与工艺升级
新标准在材料层面提出了使用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的现浇节点构造要求,以及高耐腐蚀、高延性及超高强度预应力筋的应用要求。这有助于:
- 提升结构性能:增强框架承载力和稳定性,满足大跨、重载场景需求。
- 延长结构寿命:提高结构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4. 全流程规范
新标准首次系统规范了设计、生产、施工全流程,推动装配式建筑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这包括:
- 设计规范:明确了预制框架的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
- 生产规范:规定了预制构件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要求。
- 施工规范:明确了现场装配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标准。
5. 政策支持
多省市将新标准纳入绿色建筑推广计划,加速传统施工模式革新。这有助于:
- 推动建筑产业升级:促进建筑行业向高效、绿色、智能化方向发展。
- 提升人民群众居住环境:提供更加安全、舒适、健康的居住空间。
总之,我国框架结构新标准的推出,将进一步提升建筑品质,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