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领域,框架结构因其优越的抗震性、灵活的空间布局和良好的整体刚度而被广泛采用。然而,框架建筑的设计并非易事,它要求设计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严格遵守相关规范,以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本文将从框架建筑的特点、设计原则、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等方面,详细探讨框架建筑的规范设计之道。
一、框架建筑的特点及设计原则
1.1 框架结构的特点
框架结构由梁和柱刚性连接的骨架组成,连接点是刚节点,具有以下特点:
- 抗震、抗风性能好;
- 布置灵活,使用空间大;
- 延性好,易于满足大空间需求;
- 自重小,有利于抗震。
1.2 框架结构设计原则
在进行框架建筑设计时,需遵循以下原则:
- 抗震验算:根据楼盖及布置选择刚性、刚柔、柔性理论计算,并特别注意场地土类别;
- 剪力墙:在8度地震烈度、超过5层的建筑中,尽量加设剪力墙,提高抗震性能;
- 双向粱柱刚接体系:设计成双向梁柱刚接体系,但允许部分框架梁搭接;
- 加强垂直地震作用:根据震害分析,规范给出的垂直地震作用明显不足,需加强设计。
二、框架建筑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2.1 框架节点核芯区箍筋配置问题
在设计过程中,部分设计人员忽视规范中对框架节点核芯区箍筋配置的要求。为提高节点核芯区延性,应严格遵守以下规定:
- 配箍特征值:一、二、三级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特征值分别不宜小于0.12、0.10、0.08;
- 体积配箍率:分别不宜小于0.6%、0.5%、0.4%。
2.2 底层框架柱箍筋加密区范围问题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底层柱柱根处箍筋加密区范围应不小于柱净高的1/3,设计中应重点说明。
2.3 框架梁的纵向配筋率问题
当框架梁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梁箍筋最小直径的数值应比表6.3.3中规定的数值增大2mm,以提高梁端延性。
2.4 框架梁上部纵筋端部水平锚固长度问题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框架端节点处,当框架梁上都纵筋水平直线段锚固长度不足时,应伸至柱外边并向下弯折,弯折前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0.4LaE。
三、框架结构设计计算步骤
3.1 设计依据与规范
首先,需遵循国家或地区的建筑法规、标准和规范,如《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等。
3.2 荷载识别
明确各类荷载,包括永久荷载、可变荷载、特殊荷载等。
3.3 结构选型
根据建筑功能、场地条件、经济效益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框架结构形式。
3.4 结构布置
合理布置柱网、梁系,考虑建筑使用空间、结构刚度分布和抗震性能。
3.5 荷载组合
根据规范进行各种荷载工况的组合,以确定最不利的加载情况。
3.6 内力分析
采用结构分析软件进行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计算框架各构件的弯矩、剪力、轴力和变形。
3.7 截面设计
根据内力分析结果,设计梁、柱、节点的截面尺寸,满足承载力、刚度、延性及稳定性的要求。
3.8 配筋计算
对混凝土构件进行配筋设计,包括受压区、受拉区钢筋的配置,以及箍筋、弯起钢筋的设置。
3.9 连接设计
考虑梁柱节点、梁梁节点的连接方式,如焊接、螺栓连接等,并进行相应的强度和刚度验算。
3.10 抗震设计
依据抗震设防烈度,进行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分析,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确保达到规定的抗震等级。
3.11 施工管理
包括施工方案、进度计划、资源配置等,指导实际施工过程。
四、结语
框架建筑的规范设计是确保建筑安全、稳定和经济的重要环节。设计师需深入了解框架建筑的特点,遵循相关设计原则,解决常见问题,严格按照计算步骤进行设计,以确保建筑质量。在实际工作中,还应不断学习新的规范和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