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和框架结构建筑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然而,随之而来的地基处理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将深入探讨框架式建筑地基处理技术的革新,以解决地基难题。
一、框架式建筑地基处理的特点
- 复杂性:框架式建筑地基处理涉及多种地质条件和建筑结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 重要性:地基处理是框架式建筑安全性的关键,直接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 技术性:地基处理技术要求高,需要专业的技术团队和先进的设备。
二、框架式建筑地基处理技术革新
1. 地基加固技术
- 锚杆静压桩法:适用于多种地基土,通过锚杆将预制桩或钢管静压入土体内,提高原地基承载力。
- 树根桩法:适用于多种地基土,桩径和桩长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适用于既有建筑的修复和增层。
- 坑式静压桩法:适用于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基土,通过开口钢管或边长为150~250mm的方钢管进行加固。
2. 地基灌浆技术
- 水泥浆灌浆:适用于各种地基土,提高地基的密实性和承载力。
- 化学浆液灌浆:适用于软土地基,改善地基的渗透性和稳定性。
3. 新型地基处理技术
- 倾斜式分段劈裂控制注浆预应力钢花管框格梁:通过向地层内打入倾斜的钢花管,施加压力,使地层产生定向劈裂,提高承载力,减少地表变形。
-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采用预制构件,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同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三、案例解析
以北京某锅炉房结构改造工程为例,该工程采用扩孔灌注桩作为基础,桩基础考虑桩侧摩擦力,桩身长度9.5米。地质勘察报告显示,桩端持力层为粉砂层,容许端承载力400Kpa。主体为框架结构空心砖墙填充,层高分别为4.5m,3.5m,3.5m,原有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C25,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根据工艺要求,原二层附加钢制设备需要移动位置。为此,设计小组商议决定将原有屋面整体揭除,重新浇筑梁板。在加层加荷后,建筑物整体承载力、抗震能力不能满足要求,必须进行处理。
针对底层柱,设计小组采用加大截面、外包钢处理,并在4.5m层高位置增设地梁,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四、总结
框架式建筑地基处理技术的革新,为解决地基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加固技术、灌浆技术和新型地基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确保框架式建筑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