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这座拥有1800多年建县史的古邑,历经沧桑巨变,如今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崭新的面貌展现于世人面前。本文将深入剖析建瓯城市框架的演变,揭示其古邑新貌,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规划。
一、历史沿革与城市变迁
1. 建瓯市域的形成
建瓯市域的形成可追溯至东汉建安初年,当时置建安县,以围旗山、芝山为主体,联结天然濠池护城,筑城为治。至明万历三十七年,城池拓建至城墙全长6.9公里。
2. 民国时期至解放前
民国时期至解放前,城区建设虽各有兴废,但城区规模格局基本保持。
3.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建瓯城市建设以约5平方公里老城建设为主。
4. 改革开放以来
改革开放以来,建瓯城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84年完成的《建瓯县城(芝城镇)总体规划》规划到2000年的城市用地规模为6.47平方公里。2012年,随着国家京台(合福)高速铁路和松建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开工建设,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积极抢抓机遇,高起点开展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
二、建瓯城市框架的演变
1. 建瓯市建成区面积扩大
截至2018年底,建瓯市建成区面积已达17平方公里,相较于改革开放初期,翻了3倍多。
2. 空间发展策略
进入新时代,建瓯市正在全面实施“南拓北进、优西升东、强内联外、塑造特色”的空间发展策略。
3. 组团式山水城区空间发展格局
持续推进“一城两翼山作景、三岸串珠水为媒”的组团式山水城区空间发展格局。
三、未来发展规划
1. 城市性质、职能和规模
(一)城市性质:海西绿色经济腹地,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以绿色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山水园林城市。
(二)城市职能:建瓯市域的政治、经济、商贸、文化、交通中心,市域综合服务中心。
(三)城市规模:中心城区范围面积约40平方公里。
2. 城市空间结构
(一)市域空间结构:形成一个中心城市、两条城市发展轴、四个中心镇、八个一般镇的城镇空间结构。
(二)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包括建安街道、通济街道、瓯宁街道、芝山街道和高铁新区在内的城市建设用地。
3. 重点项目建设
(一)高速门户优化:提升建瓯市高速出入口形象,提高交通便利性。
(二)南环路提升改造:改造提升南环路,完善城市交通网络。
(三)府学景区建设:打造府学景区,展示建瓯历史文化。
4.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
(一)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拓展朱子文化保护、学术、传播、教化、交流等五项工程。
(二)复兴理学名城:修复重建五经博士府、环溪精舍、朱在墓、朱子家祠等理学文化建筑,建设宋明理学研究中心。
四、结语
建瓯,这座千年古邑,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崭新的面貌,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在未来的发展中,建瓯将继续秉承“绿色、生态、宜居、宜业”的理念,努力打造成为海西绿色经济腹地、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山水园林城市。